【导读】四年前,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如今,这里是学生可以自由施展才智的舞台。
四年前,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因为多次在全国电子类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华丽变身为学校的实验中心。四年来,该中心获得国家奖15项、省部级奖24项,就业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各企业单位争先“预定”实验中心的学生,起薪都在5k以上。
这就是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验中心,一个学生可以自由施展才智的舞台。
小社团“闹”出大动静
2002年,大二学生王江华出于对电子信息的热爱,成立了学生社团——科技实践部。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社团,该年底就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该社团多次在全国各类电子竞赛中崭露头角,引起学校领导重视。2005年社团改名创新实验室。2006年,社团创始人王江华留校,由“王同学”变成了“王老师”,可以真正的把爱好当成事业来做了,王江华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的发展中,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成绩喜人。2010年,学校决定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验中心,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
学校的英明决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由于搭建好了机构以及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该中心拥有较齐全的各类电子设备,配备多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竞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该中心的竞赛汽车把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远远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士气。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创新实验中心总结经验,不断摸索,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管理运行模式。
独特的培养方式——“老”带“新”
学期初,创新实验中心依据计划和要求招生,采用导师制方式管理,不合格的及时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十几个人都是真正有兴趣的学生。
创新实验中心不承担教学任务,指导老师全部是兼职,根据这个特点制定出:大一学习、大二动手、大三参赛,大四传帮带的培训路线。大一新生基础较弱,跟着高年级学生学习,增加兴趣;大二时根据兴趣和专业特点参与项目;大三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到了大四,“反哺”学校,配合老师指导低年级学生,不定期举办讲座,实现学员的有序循环。“刚进中心时,学长的一两句指点,就够自己学上一个月的。有过同样的经历,自己带学弟学妹时经验就很丰富,”大三学生曹立金对这种培养模式非常认可,“没有任何约束和压力,学起来反而更轻松,效果也很好”。
独特的培养模式,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效率大大提高,也颇受同学欢迎。“有的同学把宿舍当家,有的同学把图书馆当家,而我们的‘根据地’就是创新实验中心。除了上课、睡觉,我们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大四学生杨春俊掩盖不住对创新实验中心的喜爱。
宽松的培养环境——“自助餐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虽然是一个新建本科院校,但是敢于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创新实验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对传统实验室的“变革”,给予学生的不再是预设的“重现”和“验证”,而是一个可以张扬个性、激发兴趣、放飞想象的实践平台。在这里,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充分探索和体验创新的乐趣,由此产生的创造热情和学习兴趣凝聚而成的巨大能量,带来无穷的学习动力。
实验中心24小时对外开放,钥匙由学生保管,所有电脑均不设密码,160平方米的实验室完全是学生的天下,彻底改变了“照方取药”的传统方式。指导老师王江华办公室就设在中心里,方便和学生交流;工作时间也是弹性的,完全超出了八小时工作制,只要实验室有学生,老师基本都会在。比赛前夕,师生更是通宵实验,吃住在一起。贴心的指导,培养了浓厚的感情,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王江华被同学们形象地称为“活百度”。“我们不叫他老师,而叫他‘老大’,他更像我们的兄长”,大三学生平文武这样评价,“我们和老师之间完全没有隔阂,经常坐一起探讨问题,气氛活跃,大家都能放得开,我喜欢这种方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想要参赛获胜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社会前沿知识。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学生不断开发创新思维,将最近技术运用到作品中。这也刺激老师不断“充电”,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课题进行指导,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完美补充——传递育人正能量
“跟高中同学沟通,实验室一般都是教学的地方,同类院校中,这样对学生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几乎没有,对于我们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太难得了”,曹立金颇有些得意的说。创新实验中心打破了传统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好助手。
课堂上的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而创新实验中心的实践,让这些理论有了“用武之地”,学起来自然就有了动力。开放的实验,自由的操作,给学生一个勤能补拙的机会,理论知识也得到融会贯通。“以前学习应付的多,考试前突击,考完就都忘了。进了创新实验中心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参加比赛,是需要真本领的,遇到不太懂的知识点,必须马上温习。这样的学习很扎实,效果也很好”,杨春俊说道。
“导师都想要有实践经验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北京工业大学读研二的董政胤跟记者说,“从创新实验中心走出来的人都是很抢手的。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看了我的作品照片还有视频,简单问了几个问题,确定我说的是真的,就录取了。” 据了解,现在北京工业大学读研的有四个来自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都是导师的得意弟子,“实验中心的一个师妹,两个初试比她高几十分的考生,复试的时候都被刷掉了,唯独她留下了,就是因为看中了她的能力。” 董政胤自豪的说。
“创新(中心)牛人太多了!” 2009级专科生梁学军感慨道。记者深入采访发现,不管是继续深造的还是已经工作的,实验中心的人都称得上相当优秀。梁学军本人也是如此,招聘时明确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因为技术过硬,仅有专科文凭的他被破格录取,目前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实验室主任和科室主任。“都是在学校打下的基础,没有实验中心就没有我现在的工作,”梁学军发自肺腑,“实验中心对我们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没有在实验室的磨练,尤其是那种团队间的协作,我是不敢承担项目经理这个职务的。”
“创新(中心)的经历,会让学生在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王江华和学生所说不谋而合,“创新(中心)还有好多人在中科院实习或工作,地质所研发设备的、生物纳米所做设备的,还有在电子所的,如果不是在创新(中心)的历练,是不可能进入这些地方的。”
未来发展规划——经验推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党组会议传达学习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要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以创新引领创业。创新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每年都会获得十来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这对于即将走进充满竞争和挑战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是一场场挑战自我、迎接未来的“热身赛”,令人瞩目的比赛成绩为就业助一臂之力。
“创新实验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青睐,拥有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在单位的竞争能力非常强。每年都被用人单位争相录用,创业成功者也不在少数。”创新实验中心主任苗志全说起自己的学生满是骄傲。
“对于学电子信息的来说,对口就业就是搞研发,不断推出新技术。创新实验中心的人从一入学锻炼的就是这种创新思维,还发愁找不到工作?”平文武兴高采烈的说。在其他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发愁时,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已经在挑工作了。“我们这的学生在社会上是供不应求的,基本都能拿到比较高的工资。上一届学生已经打出了品牌,了解内部情况的单位直接上门来‘要人’”,王江华对学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电信学院准备把创新实验中心和教学相结合,设立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将经验推广到全院的人才培养上。“目前创新实验中心有几十个人,如果把经验运用到全院2000多名学生的培养上,每学期再举办专业知识加强培训班,学生的就业率会显著提高。”电信学院院长靳文涛对记者如是说。
统揽全局,电信学院创新实验中心只是华北科技学院学风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仅2014年下半年,学生参与校外学习类竞赛获得国际国内奖励19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共390余人,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比,然后知不足”,看到了差距,学生由厌学变成了“抢着学”、“比着学”,良好的风气形成了,学风建设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华北科技学院在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文章: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以活动树学风;制定了《大学生学习竞赛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各种管理办法,对指导老师和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专门设立了校长奖学金,鼓励科技创新突出的学生。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安全科技文化节,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2015年将增长到200万以上。
“学校下一步准备成立大学生创业实验中心,总结现有经验,再进一步尝试校企合作,让企业人员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指导学生实验,相信将来的学生就业前景会更广阔。”学生工作处处长周立新对未来这样描绘。
(文:刘冬梅)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