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华科

新浪网:华北科技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的探索与实践——与微信融合 校园广播原来可以这样子

发布日期:2015-01-20

  校园广播——这个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发挥过重要宣传和育人作用的传播形式,当今正不断受到新媒体时代的冲击,虽然各高校大都在硬件上建设有“广播站”,但校园广播,作为一个已近迟暮的“老人”,已经离大学生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这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这是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传递出的声音。

  那么,具体到校园广播中,该怎样推动建设、怎样做好融合呢?

  华北科技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团队,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并以实际行动初步给出了答案。

  当然,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用点歌增加互动,播放听众留言来增加互动。”

   “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占领网络平台。”

   “在网站上发布节目预告,还要定期发布站内动态!”

   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团员们绞尽脑汁。

   可是,网站建的再好,没有人看也是徒劳,“增加互动、增加关注度”的目的还是达不到。大学生们关注最多的是大媒体、大平台,当校园网主页的点击量并非人气旺旺之时,悄悄躲在一角的“校园之声”的链接,又有谁会去注意呢?

  “在学校内放置意见箱、投稿箱。”

   “开展听众问卷调查,为什么没有人听我们的节目?”

    意见箱放好了,却逐渐变的锈迹斑斑;问卷结果统计出来了,可以预料并毫无建设性的结果又是一盆冷水泼在头上。到底要怎么做呢?每届播音员都严格筛选,每天早晨六点做集体训练,努力用“好声音”传递“好故事”,作为非专业“选手”,我们自认为做的足够优秀了,可是,还是不见起色……

    直到那一天,一项新技术悄然走近校园,一批新团员,带着新思想,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占领大家的手机

  看着周围的同学玩微信,关注自己的“关注”,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团员们意识到,这里可能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3月,属于校园之声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华科校园之声”正式上线。在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微信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短短的9个月,就将关注人数提高到12000人。
    12000人,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一个只有16000名学生、千余名教工的新建本科院校中,这个比例足够让人兴奋的了。

   “前期推广和努力推送同学们喜欢的内容,是我们迅速成长的秘诀!”当问到现任站长——新闻专业2012级学生王景峰时,他是这么说的。

  在前期推广中,他们在校园里摆摊设点,甚至深入到一间间学生宿舍,发放带有微信二维码的宣传单。

  “我们是媒体,首先要学会宣传或者推销自己吧?”“现在的微信平台推送的内容主要有四类:校园新闻、互动交流、文化娱乐、节目预告,偶尔有一点小广告,哈哈。”微信小组成员,广播站现任栏目部部长李春洋笑着说。
    校园新闻和互动交流是他认为做的最好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仅几个月的时间,站内十几名记者就采集到各类校园新闻300多条,虽然不是很多,内容也不够“高大上”,可这些新闻都聚焦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什么某个社团搞联谊啦,某个学院晚会啦,某个学习竞赛啦,某个好人好事啦,某个停水通知啦……李春洋认为,“校园内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新闻,身边的小事就是最好的新闻,这也符合新闻临近性规律嘛!”从微信平台诞生那天起,校园之声小记者的身影就开始跑遍学校各个角落。

   从互动类栏目的参与程度,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微信平台的“人气”。很久以前,广播站也有点歌、送祝福类的互动,但是参与度不高。自从有了微信这个方便的平台,“现在点歌的同学一下子“挤”了起来,很多都无法及时满足,只好在平台上发消息道歉”,这是副站长唐钰洁的真实感受。

   “树洞”这个新名词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微信平台上一个倾诉的地方,还是匿名的,一经推出,很快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喜爱,每天收到的留言从最初的二三十条,很快增加到了的七八十条。不少同学来这里诉说生活、学习、情感、就业上的烦恼。为了保证质量,使“树洞”的方向不偏,微信小组不得不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因为它太受欢迎了,稍微迟一点推送,就会有人在qq上问:‘今天还有树洞吗?我一直在等呢!’”站长助理,也就是“树洞姐姐”的扮演者——杜昊天如此说。“我们还定期对‘树洞’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对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会吸收纳入广播节目内容。广播是面向人的,人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校园之声就要在哪个问题上及时发声,用电波向更多的同龄人传递理性的分析和疏导。这种朋辈人的解疑释惑,很多同学都特别喜欢!”

  微信平台的引入,带动了校园广播的发展,使校园之声开始收获一个又一个的忠实听众,在闲聊中一位同学说道:“那天我心情不好,走在路上,正好听到喇叭中放出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我好惊讶,难道是广播站的同学猜到今天我心情不好?”另一位同学说:“我最喜欢听**播音,每次她播音时,我都会站在音柱下听好久。听一听,想一想,有时有点儿小感悟,觉得生活很美好,青春很美好。”

  全民娱乐的年代,我们不忘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先进技术带给我们一个大平台,但要发展的好,内容才是根本!”广播站的干部清晰的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

   广播站每周十四档节目,每天进行一次微信平台推送,自然少不了吸引眼球和耳朵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不能是单纯的娱乐,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和迎合而做!”栏目部的成员们有他们自己心中的“标尺”——要积极健康,要有营养,要有正能量!

      于是,他们制作出的节目、他们的文字,努力兼顾“吸引人”和“教育人”两方面的要求:知名作家学者、历史文化名人、形象健康的明星是“人物”类栏目的首选;关爱生命、关心成长、关注心理健康是“情感”类栏目的导向;动听的旋律、形象健康的歌手是“音乐”类栏目选题的标准……

   “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要兼顾。”这是党委宣传部对广播和微信平台内容的更高要求。

  “现在的栏目真的很高大上啊!”一位已经毕业,曾经也是校园之声广播站一员的同学看到了如今广播站的发展,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们要走出去,让全国听到我们的声音

   校园之声广播站现任站长王景峰酷爱广播事业,曾经在一个地方台独自主持过一档广播节目,在当地还小有名气。正是他带领广播站迈出了走出校园的第一步。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广播站的同学们每天坚持收听专业电台的节目,学习主持人的语气状态,并敢于突破播读稿件的角色,开创直播连线、校园会客厅等直播互动节目。

  2014年10月,校园之声广播站怀着惴惴的心情首次参加由首都高校传媒联盟主办的广播台界别新闻汇评,牛刀小试,一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名牌高校甩在了后面。

  2014年11月,在和网络电台“蜻蜓fm”合作进行网上直播3个月后,校园之声的收听率排在全国高校第四名。“现在,大家在计算机上就可以随时收听到我们的节目了!”王景峰如是说。

  “虽然校园广播只是我们的爱好,但这个十几平米的小小播音间却承载着我们每个人不平凡的梦想,我们都是广播人,所以我们必须专业,要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我们在这里有存在感”

   “华北科技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成立于1997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在校内颇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校党委宣传部的老师说。

    这种影响力,是和校园之声独特的站内文化分不开的。不知从何时开始“校园之声,你是我的快乐”成为每次站内联欢大家要齐声高呼的口号;“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则成了每天广播的开场白。华北科技学院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广播站名曰“校园之声”,但无论毕业多久,都还会记得曾经不知何时悄悄烙印在脑海中的那句“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种影响力,和每一位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每天的播音,每周的写稿,接连不断的采访,让每个身处其中的同学都有一种充实感,而“当自己的稿件被推送到同学们的手机上,化成美妙的声音飘荡在校园中,甚至存储在网络上可以随时被校内外的人们点播听到,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新闻资讯部的武佳林同学在加入广播站一个月后这样说:“广播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它让每一个人在这里都有存在感,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也会得因此到他人的肯定!学长学姐不断给予帮助,自己掌握了技能,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正是在这里,我意识到了除了书本知识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三人行有我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把广播站建设成“三个平台”

  小小的广播站,是立德树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是以生为本改革创新的体现。为了学生,依靠学生,不知不觉中,广播站的成员们在育人中成为自育者,在自育中成为育人者,和受众们一起,分享青春的阳光、感受心灵的成长。

   “看着校园之声广播站不断发展进步,每届成员都以创新为动力,每年都有新突破和新亮点,我不禁鼓掌叫好!希望再接再厉,进一步把广播站建设成为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平台、面向全校师生的服务平台、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育人平台。”这是宣传部指导老师在微信平台关注突破一万人时说的一段话。

   这是要求,这是方向,有起点,无终点。

   华北科技学院校园之声广播站,正行进在路上。

          (文:谢江、李春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