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于第10-12周开展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在前期各教学单位自查的基础上,11月18日-20日,校督导和教务处组成三个检查组,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了督查。
在本次教学检查中,各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材料齐全,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运行良好,涌现出诸多亮点:
Ø 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思政引导把航向,顶岗实践重效果。
教师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在理论教学中巧妙运用丰富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应急局、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真总结凝练前三年顶岗实践经验,积极与应急局沟通调研学生顶岗效果,不断改进完善顶岗实践工作机制。顶岗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详细统计学生顶岗信息。在实践过程中,每周收集学生实习报告与实践单位质量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确保顶岗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Ø 矿山安全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特色人才培养。
聚焦矿山安全生产、矿山救援指挥,创新“三化三制”人才培养模式,4届共培养“3+1”应急管理特色实验班学生近300名。获批全国首个安全生产监管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实现学校本科目录外专业获批的历史性突破。采矿工程专业聚焦矿山应急管理转型发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完成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主持省和校级教学教改项目近10项。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煤炭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聚焦安全生产监管,建设应急管理特色课程10门,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出版煤炭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获批教育部首批“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1名教师获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实现学校自主培养的国家级人才历史性突破,1名教师获批河北省杰青,1名教师被授予河北省“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授予河北省“师德标兵”,1名教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Ø 安全工程学院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积极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应急管理系统顶岗实习,2024届共有146名学生奔赴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急管理系统及相关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多名同学受表彰。
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全国专业竞赛中取得佳绩:全国首届城市地下空间创新大赛一等奖,先后8名同学获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优秀毕业生,10余名同学获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竞赛奖项3项,6名学生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子竞赛河北省特等奖2项,第二届倬方杯地下空间科普大赛获优秀组织奖,国家数据局举办的数据要素大赛获三等奖,河北省应急管理厅主办的“雄安地下空间安全应急技术应用大赛”获优秀奖。由张景钢老师指导的安职B211班李友才同学团队闯进第十二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开创了廊坊本科团队进入决赛的先河,在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Ø 化工安全学院教学改革研究成效显著。
学院6个本科专业中有教育部新兴战略产业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校级应急特色示范专业1个。化工安全工程专业从2023级学生入学起,遴选危化品安全监管实验班,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及应急管理事业需求,实施针对性教学。推行四学年本科生全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近5年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立项37项,出版专业教材、专著4部,组织自编讲义4部,发表教改论文7篇,获河北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一项,危险化学品监管教师团队获得首批“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数共136个,其中国家级29个,省级107个,学科竞赛获奖447项,其中国家级奖84项,省部级奖361项,市级奖2项。
Ø 应急装备学院构建多元实践教学资源,打造教学与质量评价新体系。
本着夯实“三培养”(培养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创新精神)、“三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创新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四元进阶”(认知单元、应用单元、研究单元、创新单元)、“四化赋能”(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功能体系,秉承“科学规范、求实创新”宗旨,奉行“安全有序、开放协作”的运行原则,构建并实施涵盖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三层次”和与之对应的一对一、一对多、一对全“三等级”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机电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制度、管理、运行、成效、特色等方面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
Ø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基础—专业 —综合—创新”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引,精准锚定学生在电子信息领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成果,倒推各层次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从基础实践的基本技能夯实,到专业实践的专业知识应用,再到综合实践的跨学科整合,直至创新实践的前沿探索与成果产出,构建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层次均紧密围绕预期成果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高度契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蓝桥杯大赛等各个全国性电子类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共有181人次获得全国二等奖23项、191人次获得省一等奖15项。
Ø 计算机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扎实做好教学工作。
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物联网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课程获批河北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并出版专业教材、专著23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获批河北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河北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等项目10项,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坚持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创新培育,获河北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团队”获批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实验中心获批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在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蓝桥杯”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近3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10项,其中国家级奖148项(一等奖15项),省部级奖362项;指导学生申请(或参与申请)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9项,发表科技论文12篇。
Ø 经济管理学院扎实推进教学内涵建设,建设支撑国内唯一应急特色校本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院拥有全国第一个为各级救灾和物资保障业务部门培养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供应链管理(应急物资保障)专业。作为河北省第一批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单位,构建了国内唯一应急特色校本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获批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创业基础”等获批河北省创新创业课程,“资产评估学”获批河北省专创融合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与应急方向实战演练”获批河北省创新创业训练营课程。出版了《应急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比较研究》等教材专著,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堂在线平台的“中级财务会计”慕课已服务全国2000余名学生。
Ø 建筑工程学院秉持协同发展、聚焦核心的理念,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学院践行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依托两个省级科研平台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深挖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冷暖联供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潜力,紧跟国家低碳发展战略,与北京能源学会、校内其他省部级平台展开合作,开展省级一流课程建设1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同时组建“双碳社”和“建工消协”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申报科创项目,获批省级1项、校级5项。充分发挥河北省土木工程灾变控制与灾害应急重点实验室作用,服务国家安全战略,融入“应急元素”到所有课程,凸显专业应急特色,“土木工程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思政建设等教改项目,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比如,围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打造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校级一流课程。任课教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创新与育才能力大赛一等奖,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赛二等奖,河北省第二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省赛三等奖等多项佳绩,为申报省级一流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Ø 文法学院提升教师素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学院以“教师为关键”,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构建高水平“四有”教师队伍。开展“文法学院 2024 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评选出金安辉、李静等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以赛促教”,激发教师创新动力,推进课程思政质量全面提升。商倩、郭音两位老师分别获得河北省第二届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竞赛二等奖、三等奖。
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专业热情。汉教专业团队参加 2024年“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获全国三等奖。网媒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和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获河北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部分作品成功入围国赛。新闻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13项。
Ø 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教学改革,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习语课堂”传播创新理论,“马恩经典诵读”“红色家书、革命歌曲分享”传播红色基因,“时事正评”锻炼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学情分析、专题教学、情景融入,多种教学形式直达疑点、难点、动点。思政课实践教学围绕庆祝建党百年等国家重要节点活动和应急特色两大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剪纸、绘画、微电影、志愿服务等。《北斗梦 中国梦》和《应急 青春》思政课微电影分别获河北省思政课微电影三等奖和二等奖。
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生平、著作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成就图片展”等主题展览。宣讲团成员受邀前往学院、社区、基层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累计120余场,累计受众近2万人,引发热烈反响,充分展现出我院思政课教师昂扬有为、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与独特风采。
Ø 外国语学院聚焦内涵建设有突破,师生各类大赛有成效。
聚焦“党建引领,专业深耕,需求对接,层次提升,助力发展,效果导向”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内涵建设。持续推进《理解当代中国》“三进”工作,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持续实施课堂教学督导工作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外教助教工作制,起到了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稳步推进,英语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验收。特色教材《应急管理英汉翻译教程》荣获第九届河北省优秀翻译成果奖一等奖。
教师荣获“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河北赛区大学英语综合组二等奖1项、河北省“世纪之星”外语金课团队大赛本科英语组三等奖1项。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河北赛区决赛中,荣获金奖2项,银奖6项,铜奖7项,其中有2名学生(团队)晋级国赛,创历史最好成绩。
Ø 理学院依托教学实验室开放,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依托教学实验室开放,结合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开设了“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决策与调度虚拟仿真实验”等12项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开放性实验项目。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多人次获奖。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依托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特点开设跨学科开放性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聚焦应急行业特殊需求,突出应急真实环境营造与模拟,厚植应急文化内化土壤,外显应急特色烙印,促进学生应急素养养成。
Ø 体育部发挥学科优势,积极融合应急特色,服务应急行业。
在公共体育课程教材《新时代大学体育教程》中增加了“应急救护技能”部分,培养学生的应急救援知识与能力。专业教学中融入应急救援相关内容或课程,设置游泳与救护专业选修课,体能训练、户外运动等专业课中融入应急救援知识等。
3名教师获得应急救护员资格(5级),1名教师获得水域救护员考评员资格(4级);30名学生获得游泳救护员资格、40余名学生获得救护员资格。代表廊坊市红十字会参加河北省第六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名,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第六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九名,两项单项三等奖。
2021年成立应大救援队,筛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应急救援专业训练,服务学校应急救援工作。连续两年代表学校参加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等联合举行的“应急使命2023”“应急使命2024”联合救援演习,2023年7月,参与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水灾救援,得到社会认可。
Ø 艺术设计学院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引领全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人人讲思政,课课有专攻”的局面,建有我校第一个“党建业务”双融合实习基地,多年的“红色写生”屡次被搜狐新闻等媒体报道。线上线下开展紫砂壶大师课程思政公开课,传承工匠精神。注重课程思政品牌化,其中《图案设计》示范课获省级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80余项,获得一、二、三等奖近40项。在产品设计生产当中,通过实习的后期汇报,现场召开招聘会等,有效促进就业端口前移。
学校下一步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将以此次期中教学检查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会议精神,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供稿:教务处、各学院;撰稿:苗丽霞)